《行动计划》强调系统推进,早期干预。全面实施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三级防控策略,着力推进关口前移、早期干预。针对各阶段主要致残因素采取综合干预措施,推进健康教育、健康促进,提供系统连续的筛查、诊断、治疗、康复一体化服务。
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,居民疾病谱发生变化,慢性病、心理健康致残风险不断上升,我国成年残疾人中由慢性病导致的残疾占比已达56%。而对患者实施康复早期介入对提升患者认知能力、恢复日常生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。
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,有效的康复介入可使至少50%的残疾得以控制或延迟发生。“以脑卒中患者为例,积极的康复治疗能使70%的存活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,其中30%可以恢复工作。”
张伯礼院士说,更重要的是,经过康复治疗,很多患者可以重新恢复身体功能,过着正常而有尊严的生活,重新回归社会。
本次《行动计划》将康复服务促进行动纳入残疾预防计划“五大行动”,表明了康复医学在残疾预防中的重要地位,并要求面对伤病者、残疾人,加强康复知识宣传普及,着力提升康复意识、能力,康复医疗在诊疗中的重视程度再度加强。
《行动计划》目标提出到2025年,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残疾预防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,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服务网络更加健全,全民残疾预防素养明显提升,遗传和发育、疾病、伤害等主要致残因素得到有效防控,残疾康复服务状况持续改善,残疾预防主要指标处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。
《行动计划》提出要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门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》,提高康复医疗服务能力,完善康复医疗服务指南和技术规范,积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。
康复服务促进行动以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,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,持续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,加强长期照护服务,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。
加强康复医疗人才教育培养,加快建设康复大学,鼓励有条件的院校设置康复治疗、康复工程等相关学科和专业。积极发展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,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。(国家发展改革委、教育部、民政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国家中医药局、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)
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。落实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责任,开展残疾人基本需求与服务状况调查,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,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、康复训练、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基本康复服务。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规范化建设,着力推进精神障碍、智力残疾等社区康复服务。
健全基本康复服务、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标准规范,持续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。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,合理确定救助标准,增加康复服务供给,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。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城乡困难残疾人、重度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。(中国残联牵头,教育部、民政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)
加强长期照护服务。完善居家、社区、机构相衔接的专业化长期照护服务体系,改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质量,努力延缓残疾发生、发展。落实经济困难的失能老年人补贴制度,加强与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衔接。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,推动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。鼓励发展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产品,为参保人提供个性化长期照护服务。(民政部、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医保局、银保监会按职责分工负责)
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。修订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标准,组织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,持续推动城市道路、公共交通、居住社区、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等加快无障碍建设和改造。实施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,提高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水平。探索传统无障碍设施设备数字化、智能化升级。加快发展信息无障碍,加快普及互联网网站、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。(住房城乡建设部牵头,中央网信办、工业和信息化部、交通运输部、广电总局、中国残联按职责分工负责)
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,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已达到8502万人,且每年因交通、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的增量达到100多万,绝大部分残疾人对康复医疗服务存在刚需。
主要指标
本次《行动计划》工作目标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贯彻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的《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》,提高康复医疗服务及供给能力,保障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,到2025年,每10万人康复医师数达8人,65岁以上失能老人健康服务率大于80%,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达85%,并对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。
此外,《行动计划》提出要加强残疾人长期照护服务,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将机构内康复医疗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,未来有望推动社区和居家康复医疗发展,康复服务可及度将大大提高。
同时,《行动计划》指出,开展残疾人基本需求与服务状况调查,持续组织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,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医疗、康复训练、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基本康复服务。
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原主任龙墨表示,康复服务对于残疾人来说意味着生命的重建。要实现行动计划制定的目标,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迫在眉睫。
“当前,我国康复人才存在较大缺口,一些本科、专科学校开设了康复专业,但康复学科体系尚有待完善。‘十四五’期间,康复大学即将建成。我们迫切希望康复大学不仅能培养康复领域高端人才,还能带动全国各地加大康复人才的培养力度。”龙墨说。
中残联主席张海迪提到“康复是生命质量的重建,是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重中之重,也是伤残患者和千万个家庭的迫切需求。”
2021年8月《关于印发“十四五”残疾人康复服务实施方案的通知》指出,要加强康复人才教育培养。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建设。畅通残疾人康复从业人员职业晋升通道。
加强临床医学、特殊教育、社会工作等专业教育中的康复知识、能力培养,普及残疾人康复专业知识。
持续推进康复医学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,探索开展康复医学科医师转岗培训,增加从事康复医疗工作的医师数量。支持有条件的院校设置康复治疗、康复工程等专业,增加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供给。加快建设高起点、高水平、国际化的康复大学。
推进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建设。完善残疾人康复相关职业分类、职业标准,加强职业能力评价,畅通残疾人康复从业人员职业晋升通道。
制定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等职业标准,开展助听器验配师、假肢师、矫形器师、假肢装配工、矫形器装配工等人员培训。持续做好康复医学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、职称评审。推进康复医疗、康复工程、特殊教育等专业领域职称工作,支持各类康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化职称评审。
信息来源:中国残疾人联合会、中国网
纵观过去的一年,在国家层面推出大量促进康复发展的顶层设计,尤其是2021年6月份推出的《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》及10月份《关于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》的通知,两大重量级政策规划,为未来康复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。同时随着康复大学的建成,康复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及康复职业化发展也将迈上新的台阶。
多年来为康复医学发展,默默付出的同仁们的努力,已经看到了希望。
文章整编康知了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、中国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