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父亲致敬
发布时间:2021-07-12 16:47:00阅读次数:0次作者:程绿叶
程绪普,桐城香铺程家老屋村人,1934年6月17日出生。1951年1月1日入伍,在第67军199师后勤处医训队服役。1951年6月入朝,1953年7月13日在朝鲜夏季战役朝鲜东南轿岩山战斗中表现突出,后经199师597团申报,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给程绪普同志记个人三等功一次。1953年7月23日参加朝鲜金城战役受伤,先后在志愿军兵站、佳木斯32后防医院治疗,评定为因战三级残疾。1953年8月回国,1954年回安徽宿州接收站,最后转安徽省革命军人休养院。1956年自愿申请到地方工作。1965年1月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。2019年,转入省荣军康复医院休养。
作者程绿叶系程绪普老人的小女儿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近日创作《向父亲致敬》一文,并在《新安晚报》上发表,深情地回忆了父亲参加伟大抗美援朝的战斗场景、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、向上向善的家风教育,为大家展现了具有强烈爱国情怀,不向困难低头的荣军休养员形象。现特转载《向父亲致敬》一文。
拥挤的病房里,没有鲜花,没有蛋糕,更没有美酒与佳肴。夏天的阳光,随意地洒在父亲——一位八十八岁老人的脸上、身上,一身的条纹病号服,越发纹路清晰,像老人慈祥的脸上掩藏的经历……父亲没有抱怨这样的庆生,因为这是他一向喜欢的极简的纪念方式。他在阳光里,一如往常,幸福地微笑着。他的苦难、他的自豪,都在他不悲不喜的浅笑里……1951年元月,年仅十七岁的父亲,凭着一腔男儿热血,瞒着家人执意报名参军。为了战事需要,父亲在部队一边学医,一边刻苦地进行军事训练。4月,正是人间好时节,父亲毅然决然地跟随志愿军队伍,去朝鲜上了战场。抗美援朝证明父亲参加了三次大的战役,而在1953年7月的那次狙击战中身负重伤,昏迷在战场的硝烟炮火之中。父亲所在的部队是67军,是战友们从废墟里救回了他。也就是在第二天,宣告停战,朝鲜战争结束了。因为父亲是最前线的战士,也是有功之臣,便被送回安东,在佳木斯医院救治,疗养。父亲说,照顾他们的护士都很美,像她们的心灵一样美。在她们的细心照料下,让他忘记了截肢之痛,以及胸口的伤。抗美援朝受伤伤票证
朝鲜战争中个人三等功奖状1955年,父亲回到安徽荣军学校疗养,后来自愿要求回到家乡桐城一个镇上的医院工作。他说,家乡的人民更需要他。
7月的天空,又飘起了雨。在这样的一个午后,父亲又与我聊起战争。不管时间过了多久,只要话题打开,父亲仍然热泪纵横,他深情地怀念那些牺牲的战友。最让他心痛不已的是,一面还在和他低声说着话的战友,分秒之间就被敌人的炮火炸掉了头颅。父亲的手,在黑夜之中摸到的,是已不再说话的战友没有了头颅的脖子。战友的鲜血染满父亲的手,该是什么样的心情!小时候,在有星星的夜晚,我就歪着脑袋,天真地问父亲打仗怕不怕?因为我是从电视里看到战场上的残酷景象的。父亲总是坚定而自豪地回答:“我们军人的生命如花,虽衰犹荣。为国杀敌是我们军人的使命!”我问他可曾后悔过年少时的壮举,他说:“这份荣耀,不是谁都有机会获得的。”在父亲的世界里只有自豪,哪来后悔?父亲习惯性地牵牵打皱的衣角,扭过头和我说:“当然,我们也不希望有战争,谁不渴望永久的和平?”面对满桌菜肴和热气腾腾的白米饭,我常常带着未知,好奇地问及父亲战时的生活状况。父亲说:“伙食并不好,不是祖国给得不够,而是给得很多。是因为有的食品还在运输途中,道路就被炸毁,导致无法继续输送;有的是在营地,被敌人的炮火炸飞。参战之前,我们吃的是小米、压缩饼干。后来战事紧张,炊事班都被打散了,就只能吃炒米了。肚子饿时,吃上一口、两口,生活非常艰苦,二线的更苦。甚至有的战士已经牺牲了,活着的我们,还看看牺牲的他们口袋里有没有食物……”每每此时,桌前的父亲便是无语凝噎。“那时,我们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,时刻准备着迎接战斗,只能偶尔地在战壕里眯眯眼,最长的一次一个星期连眼都没眯过。先是四十八天的狙击战,接着又是冲锋战,喝的水是从石头缝里滴出来的,掺杂着血和尿的味道……”说着说着,父亲的目光就自然地移向门前挺拔的梧桐树,眼里有种难以掩饰的悲伤。这份悲伤,似乎将父亲又带回了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,战友们倒下去又站起来的地方。“在那种恶劣的情况下,我军没有谁放下武器,临阵脱逃。战士们把手榴弹系在裤腰带上,哪怕不得已时和敌人同归于尽,也绝不做俘虏。”父亲像在讲述着别人的家常,难得的那份淡定;或是在一场激烈赛事中的获胜,那份不可低估的荣耀。父亲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,被锯掉习惯了的右手臂。于是,他开始锻炼使用左手,唯一的可以与生活抗衡的一只手。除了日常生活,他还可以用左手把萝卜切成丝,把葫芦切成片。父亲在医院做财务的那些年,他的算盘打得顺溜溜的。他剩下的那只左手,还可以写得一手娟秀的好钢笔字……他一直努力地把生活过得很精致,把人生填得很饱满。他总说我们不如他刻苦,说我们不学无术,浪费光阴。他教育我们,人无学不可立足,就连要饭的还得有自己的筷子、碗!那时,我们怨过父亲太过严厉。后来,在现实之中一次次被打磨,才懂得了父亲朴素的教诲是多么深刻;在渐渐的成熟中,才明白作为父亲的良苦用心。幼时的印象里,父亲总是那么坚强,那么勤劳。我们兄妹六人加父母的八口之家,收入与开支远不能持平。于是,父亲披星戴月地挖些被锯掉树干的老树根,晒干了当柴火;在贫瘠的山地上开荒,种一些杂粮、蔬菜之类的,作为家庭生活之补贴。他生怕我们挨了饿,受了委屈。那时,我们只知道父亲有用不完的力气,却不知父亲作为一家之主,一次次咬紧牙关,与困难挑战。为了我们的人生丰盈,省吃俭用地供我们读书,希望我们考上理想的学校,干有价值的事情。我们,还是让父亲失望了,他也生气了。他就让我们自觉地把自己关在房里,想通了才能出来吃饭,这是我们做错事时给我们的最平常的惩罚。后来,我们在父亲的严教与呵护下长大,兄弟姐妹们在各自的位置上,做平凡人的平凡事,渐渐也都是天各一方了。平时,我们回家看望父亲,他还是一副不老不屈的样子,说不用常回家看他,只要我们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。每逢值得纪念的日子,我们给他买点礼物,也总被他拒之门外,责备我们乱花钱,有余钱就去做些有意义的事情。就连八十岁生日,他也生气地拒绝我们给他大搞庆祝。父亲的一生,似乎都走不出那个战火弥漫的缺粮之境,掉在餐桌上的一粒米饭,都会被他捡起吃掉。父亲与母亲,既是相爱的一生,也是争吵的一生。他以他的军人之风主事家庭。我也是在母亲病逝后才懂得,争吵是他们爱的一种方式,他们谁都放不下谁。待我们为人父为人母时,便也懂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处,是怎样的一种模式。父亲除了在医院干好会计的本职工作之外,还不断勤学医术,为那些看不起病的村民看病。那些感恩的村民就用自己的方式,拿出自家种的各种豆豆回报,也就是我小时候的衣兜里从不缺零食的原因。2019年雨季的那个狂风来袭的夜晚,父亲痛失了知天命之年的大女儿,而他的另一个女儿,正与黑恶斡旋……那个日子,父亲终于病倒了——脑中风,好在救治及时保住了性命。直到今天,还瘫痪在榻……幸得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,尤其是省荣军康复医院领导及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心照料,让父亲的身心得已平稳。走出病房时,我的脚步如铅,每迈开一步都很艰难。父亲说过的话,我都记着:“从苦难里走过来的人,就会百折不挠。”父亲,是我们的一面镜子,一生都在给我们提醒,给我们光。父亲,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人,是那个忍住苦给我们甜的人,是那个从来只给予却不要回报的人,是那个眼神一转就让我灯火通明的人。抗美援朝纪念章和和平纪念章
程绪普照参加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”颁发仪式(右一)长按识别,关注我们